134-1119-1149020-85511713
在“大思政课”建设全面推进的背景下,高校党史馆正从传统的校史陈列空间,转型升级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育人平台。作为专注于党史馆设计的专业机构,我们深刻认识到,高校党史馆不仅是展示党的光辉历程的窗口,更是涵养青年理想信念、厚植家国情怀的沉浸式思政课堂。如何实现党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,是我们设计实践的核心命题。
一、以育人导向重构空间功能
高校党史馆的服务对象是青年学生,其设计必须契合青年认知特点与成长规律。我们摒弃“说教式”展陈,构建“可进入、可互动、可共鸣”的学习场景。通过设置“信仰对话”“青春答卷”“时代使命”等主题单元,将党的百年奋斗史与青年成长、国家发展紧密关联。例如,在“青年与党同行”展区,我们通过多媒体时间轴展示不同时代青年的奋斗身影,并设置“写给2035年的我”电子信箱,引导学生思考个人理想与时代责任,实现情感共鸣与价值引领。
二、以课程思维设计展教内容
我们坚持“展即是教”的理念,将党史馆内容与思政课程体系对接。联合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,围绕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》《思想道德与法治》等课程重点,提炼核心知识点,转化为可视化、故事化的展项。如在“改革开放”展区,设置“模拟经济特区建设”互动沙盘,学生可通过角色扮演体验政策决策过程,在实践中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。这种“展教融合”模式,使党史馆成为行走的思政课堂,延伸课堂教学的广度与深度。
三、以科技赋能提升参与体验
针对青年学生“数字原住民”的特点,我们广泛应用虚拟现实(VR)、增强现实(AR)、AI导览、数字孪生等技术,打造智慧化学习空间。学生佩戴VR设备,可“亲历”中共一大会议现场或延安窑洞讲学;扫描二维码,即可观看党史微课或参与线上知识竞赛。我们还开发“党史研学打卡”小程序,支持学生自主规划参观路线、完成学习任务、生成个性化学习报告,实现从“被动参观”到“主动探究”的转变。
四、以协同机制促进长效育人
我们注重设计可持续运营的育人生态。在空间规划中预留多功能研讨区、红色书吧、学生创作展示墙等,支持党团活动、主题班会、艺术创作等多样化使用。同时,协助高校建立“学生讲解员+教师指导+数字平台”协同机制,鼓励学生参与策展与宣讲,在“讲”党史的过程中深化“学”与“信”。
高校党史馆是连接历史与未来、知识与信仰的红色桥梁。我们始终以“立德树人”为根本目标,用专业设计语言诠释红色精神,让党史教育真正入脑入心。未来,我们将继续探索高校思政教育新路径,助力打造有温度、有思想、有活力的高校红色育人新地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