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34-1119-1149020-85511713
在新时代背景下,高校党史教育肩负着传承红色基因、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。然而,传统的图文展板、静态讲解等展览形式,已难以满足青年学子对知识获取的多元化需求。如何通过展厅设计的创新,将党史教育转化为青年愿意主动参与、乐于沉浸的体验?高校党史教育展厅正以“科技+文化+情感”的融合路径,探索一条激发学习热情的新范式。
一、沉浸式体验:让历史“活”起来
青年学子习惯于动态化、场景化的学习方式。高校党史教育展厅通过构建沉浸式空间,打破“单向灌输”的局限,让历史从“书本上”走向“现实中”。
场景还原与感官调动:通过虚拟现实(VR)、增强现实(AR)、全息投影等技术,复原重要历史事件的场景。例如,学生可以“走进”井冈山会师现场,感受革命火种的燎原之势;或通过AR眼镜,与虚拟的革命先烈“对话”,聆听他们的理想与抉择。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,使抽象的历史叙事转化为可感知的情感共鸣。
动态叙事与情感代入:展厅设计采用“故事化”动线,通过灯光、音效、气味等多感官联动,营造历史氛围。例如,在展现长征历程的展区,地面模拟崎岖山路,风声与脚步声交织,配合低沉的背景音乐,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雪山草地的艰难跋涉中。这种设计不仅增强代入感,更激发青年对历史人物精神世界的共情。
二、互动参与:从“旁观者”到“主角”
青年群体热衷于互动性、参与感强的学习模式。高校党史教育展厅通过设计互动环节,将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索者。
游戏化学习与任务挑战:引入“剧本杀”“红色解密”等游戏机制,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完成特定任务。例如,在模拟中共一大召开的展区,学生需分组讨论并解决历史难题,最终以“决议”形式呈现成果;或通过AR沙盘,协作完成“建立革命根据地”的战略规划。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,让学习过程充满挑战与成就感。
数字技术赋能个性化体验:借助智能导览系统、AI虚拟助手等工具,学生可根据兴趣选择学习路径。例如,扫描展品触发动态讲解,或通过手势识别与历史人物互动。展厅还可设置“知识闯关”环节,学生通过答题积累积分,兑换纪念品,从而激发持续学习的动力。
三、科技融合:让历史与未来对话
高校作为科技与人文交汇的高地,可充分发挥技术优势,推动党史教育与前沿科技深度融合。
AI赋能历史讲述:利用人工智能生成虚拟人物,如“AI版毛泽东”或“数字版雷锋”,以第一视角讲述历史故事。学生通过语音交互提问,获取个性化的学习反馈。例如,询问“湘江战役中红军如何突破包围”,AI将结合历史资料与学生认知水平,提供生动解答。
元宇宙与线上延伸:打造“云端党史馆”,通过5G技术实现线下展厅与虚拟空间的无缝衔接。学生可佩戴VR设备,在元宇宙中“参观”延安窑洞、西柏坡旧址,甚至参与虚拟历史会议。这种线上线下联动的模式,打破时空限制,让党史学习成为随时随地的终身课题。
四、情感共鸣:以文化温度凝聚精神力量
党史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,更是价值观的塑造。展厅设计需注重情感联结,让青年在潜移默化中认同红色精神。
地域文化与红色记忆结合:融入高校所在地的历史元素,如革命遗址复刻、地方英雄事迹展示等,增强学生的文化归属感。例如,某高校展厅以本地抗战故事为主线,通过实物展品与影像资料,展现家乡儿女的英勇抗争,激发青年“知史爱乡、知史爱国”的情怀。
青年视角重构叙事逻辑:以“青春与信仰”“奋斗与担当”为主题,突出青年在党史中的关键作用。例如,展示百年前青年学生投身革命的壮举,或当代青年在脱贫攻坚、科技创新中的贡献。通过“同龄人”的视角,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,让青年感受到“历史并非遥远,而是与我同行”。
高校党史教育展厅的创新设计,本质是一场关于“如何讲好中国故事”的实践探索。通过沉浸式体验、互动参与、科技融合与情感共鸣的多维路径,展厅不仅成为历史的“容器”,更成为青年精神成长的“土壤”。当青年学子在虚拟与现实交织的空间中触摸历史、对话先烈时,红色基因便悄然融入血脉,转化为新时代奋斗者的行动力量。
全国服务热线:020-85511713 QQ:2903631311
【本文标签】 党史教育展厅 党史教育展厅设计 高校党史教育展厅设计
【责任编辑】小桥